策勒 | 昆仑山最美的景观

2020-06-01 17:39:05 来源:互联网 阅读:-
【摘要】策勒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。策勒县整个辖区呈南宽北窄的长条形,地势南高北低。南与西藏,西南与和田县,西与洛浦县,东与于田县相连,北部沙漠与阿克苏地区相接




策勒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。策勒县整个辖区呈南宽北窄的长条形,地势南高北低。南与西藏,西南与和田县,西与洛浦县,东与于田县相连,北部沙漠与阿克苏地区相接。总面积3.16万平方千米,总人口16.92万人(截止2018年底)。有维吾尔、汉、回、哈萨克、乌孜别克等民族。策勒县下辖2镇、6乡,另设有1个牧场,策勒县人民政府驻策勒镇。




乌鲁克萨依乡板兰格草原,秋季(请横屏观看)



策勒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。其一为现代维吾尔语解释,与“其兰”对音,意为红枣;其二为蒙古族语中的美丽、漂亮,形容策勒从山区到平原地带,绿洲错落分布,风景美丽;其三为汉代渠勒国名传用至今。渠勒应为于阗语地名。该地区在不同时期先后称辍勒、车埒、齐喇;清乾隆年间,称齐尔拉;由此可见,策勒与上述所列名称,均应为汉代“渠勒”的不同译音。因此第三种说法较为可信。


阿热勒力克村喀山草原,夏季(请横屏观看)



历史上,策勒的山前区为渠勒国领地。据《汉书》记载,“渠勒国,王治鞬都城,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,户三百一十,口二千一百七十,胜兵三百人。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八百五十二里,东与戎卢、西与婼羌、北与扜弥接。”从所记述地理方位,汉代渠勒国地理范围大约包括今于田县、策勒县浅山区至平原绿洲地带。渠勒国在东汉时曾为于阗国兼并,自此而后,史书不见记载。惟《明史·西域列传》记载:“于阗自古为大国,隋、唐间侵并戎卢、扜弥、渠勒、皮山诸国,其地益大。” 大概在魏晋南北朝以后,渠勒等国乘西域时局动荡,复立其国,但最终又归属于阗国。


▼海拔3300米的昆仑山天然牧场,牧羊人正赶着羊群下山




▼ 策勒县昆仑中山区海拔3900米的高山草甸



策勒县地理环境,以地貌特点可区分为南部山区、平原绿洲和北部沙漠三大块,南部山区平均海拔为3200米,平原区海拔1500~1800米,县城附近平均海拔1365米。


昆仑山中段最美的景观集中在策勒县,在这里可以看到8座海拔6000米以上雪峰。


策勒全境被沟壑和戈壁分割成四块绿洲,山区恰哈乡、乌鲁克萨依乡、奴尔乡、博斯坦乡各为一块绿洲。奴尔乡最高海拔6903米,最低海拔1055米。



亚其塔格山下的萨尔龙河蠕动着银白色的身躯在山谷间游动,河谷海拔2730米



奴尔乡的亚门塔格山分布着古冰碛湖及形态各异的冰斗,雪融水汇流而下,孕育出绮丽的山地草原,成为昆仑山北麓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。


雨后的昆仑山牧场



昆仑山的冰雪融水汇聚成策勒河、奴尔河、恰哈河、乌鲁克萨依河等九条河流,润泽着连绵的高山草原。

阿克其格村两条山地河流,西边的河流为琼萨依河,东边的河流是克其克萨依河。两条河自南向北切割东西向山脉,汇入乌鲁克萨依河


▼ 恰哈河河岸阶地田垄相连,沿河地区生长着灌木林带



河水给平原绿洲带来丰饶的收获,部分季节性河水形成枝状散流一直延伸至北部沙漠区,遇到高大的流动沙丘被围成众多串珠湖,形成“沙海碧湖”景观,这三个景观带呈现出一幅世间少有的立体画面。


▼ 河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形成的小海子,正在逐渐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(请横屏观看)



▼ 昆仑山的雪融水在乌鲁克萨依乡汇集成湖,蓄积的水资源起到调节、再分配用水量,解决春耕、秋旱季节性干旱气候灌溉使用(请横屏观看)

地球上有很多美丽的风光,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美是人们所向往的,策勒县或许不是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唯一一处人间的自然胜景,但策勒县是迄今昆仑山中段最具特色的山水名胜,是环塔里木绿洲最美的标志。


策勒,民风淳朴,秩序井然。
策勒,留存了大自然如诗如画的风景。


▼ 秋天的亚门草原(请横屏观看)




▼奴尔乡帕卡草原(请横屏观看)




▼ 博斯坦乡喀山草原(请横屏观看)




乌鲁克萨依乡板兰格高山草原(请横屏观看)




▼ 阿克其格村牧场(请横屏观看)



▼亚其塔格山垂直分布的高山草原以丰富的色彩填满了三维空间,色彩的变化随着山风产生动感,像是有一面巨大的彩色风帘悬挂在昆仑山上(请横屏观看)

▼ 玉龙村周围秋草如绒线覆盖山峦,当地人称这种地貌为“克尔”山地。这里分布着辽阔的优良草场,是和田地区重要牧业基地。行走在海拔3900米的高山草甸,感受着“一天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气候,远处的昆仑山正在飘雪(请横屏观看)

▼玉龙克尔河上游,河谷海拔3100米,两岸阶地海拔3600米,南面的雪山是乌拉其塔格山(请横屏观看)


▼ 站在乌鲁克萨依乡板兰格高山草原远望连绵的昆仑群山,5000米以上的雪峰林立(请横屏观看)



▼海拔3200米玉龙村分布于玉龙河西岸,房屋背倚山丘,面河而建。以村舍为界,东边为农业区,以西为放牧区。村中72户人家现在已经整体搬迁至山下新居


▼玉龙克尔河流经村庄,村民在沿河一带种植青稞和新疆速生杨树 摄影师@吕翔



▼ 从高山区过渡到山前绿洲,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,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绿洲文化,从高山迁徙下来的居民可能是山前绿洲最初的居民主体,他们完成了从游牧到畜牧及半牧半耕再到农耕的全过程。玉吉苏亚村,海拔2270米,这种当地人称为“曼林斯卡”的植物开花了,曼林斯卡是当地主要的油料作物


▼ 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区居民在房前屋后种植昆仑雪菊



遇到几位山居牧羊人,他们说在昆仑山放羊,生活幸福、充实。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,只有守着山水的人才能体会这种大自然赋予的幸福感

每年洪水季节,山洪会挟裹着昆仑山玉一路冲下来,洪水退后,牧羊人走进河谷捡拾昆仑美玉

维吾尔族大型歌舞套曲《十二木卡姆》在策勒县有广泛的民间基础。在策勒,无论是山区牧场还是平原绿洲,以麦西莱甫歌舞形式聚会的场景随处可见。人们将传统的歌舞形式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,在娱乐中传播精神文明。

▼策勒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组织送文化下牧区活动(请横屏观看)

策勒平原绿洲是美誉遐迩的果园,果树品种有枣树、石榴、核桃、杏子、葡萄、山药等,以品质优良的枣树、核桃、石榴最负盛名。城区有四排沿河生长的核桃树林,形成一道由人工培育而成的绿色长廊,也是昆仑山北麓绿洲平原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林带。山下策勒乡、策勒镇、固拉哈玛镇、达玛沟乡固沙林带和农田互为连接,形成全县最大的一片绿洲。


▼ 每年金秋十月,策勒成熟的石榴色若云霞,红火一片。策勒石榴皮薄粒大,汁多味甜,享有盛誉




▼ 核桃刚刚挂果




▼策勒光热资源优势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适宜红枣生长




▼ 当地果农在沙地中晾晒红枣,策勒种植的红枣品种较多,有骏枣、灰枣、雪枣、金丝小枣等




▼ 防风林带中的棉花地




截止2019年末,策勒县公路总里程3098.1千米。实有公交线路32条,公共汽(电)车营运车辆40辆,实有出租汽车188辆,实现了126个村通公共交通


策勒县是丝绸之路上较早出现蚕桑业的地方,也是和田地毯的主要产地,所产手工编织的地毯图案古朴、色彩艳丽、质地精良,具有本地传统的民族特色。


▼心灵手巧的策勒人,手工编织出复古地毯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图案




▼色彩艳丽的地毯图案,基于传统而又富于创新变化,主要由巴旦姆纹、梳子纹以及民族乐器图形演变而来



策勒县北部沙漠地带,受极端干旱气候的影响,成为生命禁区。受盛行西北风作用,绿洲前沿地带流沙肆虐,为典型的大陆荒漠气候。总的气候特征是光能和热量丰富,气温变化剧烈、平原区降水稀少、蒸发强烈,大气极端干燥,多风沙,年平均降水量为35.5毫米,年平均蒸发量为2751.6毫米。曾经,策勒县城因风沙侵袭被迫搬迁三次。自1982年起,中国科学院在策勒县建立了治沙研究站,采取了多种治沙措施,取得了较好的效果,获得了联合国“全球流沙治理业绩奖”。全县各族人民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战风斗沙,构建绿洲前沿地带草木屏障,有效地遏制沙化蔓延,成为建设绿洲生态景观重要基地,“沙进人退”已经成为历史。


▼河漫滩是野生胡杨林自然生长的环境




▼策勒县达玛沟国家湿地公园以地表水和地下潜流溢出水为特征,形成网状水系的绿洲生态景观区




▼ 截止2019年末,策勒县森林面积100.6万亩,森林覆盖率2.12%。植树造林面积19800亩,其中经济林4400亩,防护林15400亩




▼昆仑山的雪融水汇聚成河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,河水蜿蜒流淌在沙海中留下一幅色彩斑斓的抽象画。绿洲面积逐年增长,河两岸苇草莽莽,阡陌交错(请横屏观看)



策勒县在历史上具有悠久的文化积淀,是昆仑山北麓早期人类文明史发祥地之一。百年前,西方探险家斯文赫定、斯坦因、亨廷顿等,都曾涉足策勒进行探险、考察,尤其是在策勒北部沙漠地带发现丹丹乌里克古遗址,引起了当时考古界、学术界极大的关注。迄今为止,策勒县境内发现多处佛教遗址,表明策勒是古代于阗国佛教汇聚之地。它不仅是古代佛教东传必经之地,也是魏晋以后向中原输送佛教经典的文库,是中国佛教发展史链条上重要的一个环节。如果从西汉初期算起,至公元11世纪,策勒当地盛行佛教,可谓名符其实的“千年佛国”。


▼ 小佛寺壁画:毗沙门天王像壁画。唐代,泥质。长58.0厘米,宽43.0厘米。壁画人物正面而立,头戴珠髻花冠,缯巾后垂,颈有项圈,耳佩珰。领口和胸襟上有绿白相间的卷草纹边饰。弯眉,直鼻,眼睛细长。有头光和身光,头光三圈分别为孔雀绿、赭色和白色。现收藏于策勒县达玛沟佛教遗址博物馆




▼ 小佛寺壁画:千手千眼观音像。唐代,泥质。高65.0厘米,宽54.0厘米。壁画中观音面相慈祥,额间另有一眼,现仅存头、胸和部分手臂。秀眉,眼睛细长微微上挑,长耳垂肩,佩戴莲花耳环,肩臂丰满圆润,头戴花鬘冠,系宝缯。有两圈头光,内圈为孔雀绿、外用朱红晕染。整体色彩典雅,线条刚柔有致,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的于阗佛教绘画特征。现收藏于策勒县达玛沟佛教遗址博物馆




▼ 小佛寺壁画:思惟菩萨头像。唐代,泥质。高23.0厘米,宽25.5厘米。壁画有头光和身光,头戴花鬘冠,缯巾后垂,额间有白毫,双目微闭,呈思惟之状。现收藏于策勒县达玛沟佛教遗址博物馆



从中原和西域历史渊源的关系来看,早在殷商时期,策勒与中原已有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。自两汉以后,汉语言、文字成为中原和于阗官方交流的语言文字,这对汉以后佛教的传播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条件。与新疆北方的游牧部族有所不同,新疆南疆地区的农业文明较早,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农业经济,为东、西方贸易往来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条件。历史证明连接东、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为当地带来了经济繁荣的景象。


小佛寺壁画:千佛和骑者像壁画。唐代,泥质。长70.0,宽189.0厘米。千佛均为坐像,着红色通肩袈裟,结跏趺坐,施禅定印,千佛面相丰满,表情各异,脸向右侧,目光朝右。千佛横成行,竖成列,各佛像间有边框,造型相同中略见变化。千佛壁画下土黄色横栏下方,绘有一队骑马人物,骑者有头光,戴冠,披帛,唇上留有八字髭,身穿铁红或孔雀绿长衣,束腰带,左手持缰绳,右手托钵于胸前,前方绘有黑色飞鸟。骏马或白或棕,鞍具辔銮齐全。现收藏于策勒县达玛沟佛教遗址博物馆(请横屏观看)




▼三弦琵琶,南北朝,木质。长68.0厘米,宽16.8~1.6厘米。发掘策勒达玛沟托普鲁克墩2号遗址(小佛寺)过程中,在沙丘中发现了这把三弦琵琶。琵琶造型协调美观,面板光滑平整,背部呈拱形。琴头、箱体、覆手尚存,琴头上装置弦轴的6个小孔位置精确、大小统一。面板上有2个月牙形的散音孔,覆手下方有放音孔,能够起到调节音量和音色的作用。由此推测,南北朝时期的当地乐器匠人已通音律。现收藏于策勒县达玛沟佛教遗址博物馆




固拉哈玛镇英阿瓦提村一位弹奏“热瓦甫”的牧羊人。热瓦甫用桑木制成,当地人说“给一段桑木,我就让木头会歌唱”。热瓦甫共鸣箱与琴柄相连的两侧,各有一个凸出的“琴耳”,像一对公羊犄角,猜想这种奇特的造型或许与早期游牧民族的风俗有关。



在昆仑山间生活着这样的一群人,他们像一颗颗无暇的昆仑玉在高山、在绿洲、在戈壁荒漠袒露着与生俱来的光泽。看着雪山、草甸和白玉般的羊群,欣赏着金色的青裸和遍地的山花,感受着一朵朵白云从身旁飘过,只有在昆仑山漫步云端的人,才相信这些是真实存在的美!


推荐阅读:硬盘盒和移动硬盘区别